校企合作,产学研贯通,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
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技术攻关的严峻挑战。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习主席一直高度重视我军战斗力建设,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强调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
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03新质战斗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如总书记所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紧抓老问题,兼顾新问题,真正行动,解决一点是一点,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铺好绿色底色。今年全国两会,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支点的新质生产力,无疑成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今年两会,习近平主席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着眼于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对新质战斗力建设作出进一步部署。
02新污染物治理新污染物治理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是当前制约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点。曾经,一到秋冬季,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经常遭遇大范围严重雾霾,PM2.5这一环境指标严重超标成为困扰人们很久的难题。对这个事,亦喜亦忧,并进一步指出,忧的是,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
立与破、近与远、共性与个性,字面讲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论,背后传递的则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政绩观。比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再如抓数字经济、虚拟经济,一定不要忘了实体经济是基础。立与破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词。谈到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他指出,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
视频:习言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来源:中国新闻网共性与个性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当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叠加、新问题与老问题交织,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新旧之间的统筹,说到底是处理立与破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千差万别,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因地制宜,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
他曾要求,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远处怎么看,近处如何干,字里行间,一目了然李毛代表表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产业是重要载体。李毛代表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必须聚焦行业技术前沿、集团核心产业、生产经营需求、国企责任担当,锚定关键技术聚力攻坚,开展相关课题前瞻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问题,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更多原始性创新、颠覆性技术,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王牌产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蓄积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先手棋。李毛代表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聚焦创新引领,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引擎,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全流程实验室等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今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将大力实施专精特新星变计划,把科技+资本+产业培育模式作为产业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实现路径,在高品质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说李毛代表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聚焦创新引领,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引擎,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全流程实验室等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蓄积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先手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说。李毛代表表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产业是重要载体。
今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将大力实施专精特新星变计划,把科技+资本+产业培育模式作为产业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实现路径,在高品质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
李毛代表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必须聚焦行业技术前沿、集团核心产业、生产经营需求、国企责任担当,锚定关键技术聚力攻坚,开展相关课题前瞻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问题,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更多原始性创新、颠覆性技术,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王牌产品。(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6310家、11826家,增至2023年的1.2万家、2.6万家,都翻了一番。三是充分发挥社科界智库优势。
河南省社科联主要负责同志2019年1月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把黄河郑州段变成大郑州内河建议,受到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泛关注,并进入省委、省政府和郑州、新乡、焦作等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强化推动实施,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省高院发布了《关于服务保障〈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的意见》,充分发挥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战略地位突出、责任重大。一、扛牢政治责任,强化顶层设计和法规制度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把保障黄河安澜的政治责任扛牢扛稳,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重点工作。
扎实做好申遗工作,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增多,皮影戏、太极拳等入围世界非遗名录库。加强三水统筹,实施生态补偿措施,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确保一河清水出中原,百转千回入齐鲁。
一是以重点项目带动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保蓝天白云常现。
河南致力于将黄河文化旅游带塑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引进高端人才,在豫两院院士目前有46人,相比2020年增长近一倍。
一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明显。二是创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坚持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开展滩区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廊道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沿黄1200多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成为当地百姓的生态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二、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河南段横跨中原经济带,发展和保护的矛盾曾使这里生态问题突出。
顶端新闻联合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川、青海、甘肃9省(区)10余名智库专家、学者,推出沿黄九省(区)智库专家V观两会之黄河岸边繁花开系列理论文章,共同奏响黄河岸边区域协调发展好声音。流域多年来未发生危及水质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重特大生态环境安全事故。
二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底,河南黄河流域已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25家。
2020年以来,河南省先后开展6次环境问题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排查整治环境问题1.2万个。近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独特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